[ bià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5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228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243 |
1995年 | 230 | 1987年 | 270 | 1982年 | 180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86 |
内容来源于:www.caobao.net
卞姓主要源自:姬姓、姒姓、芈姓。
卞(Biàn)姓,源出有:
卞姓起源一
黄帝娶四妃,生二十五子,赐十二姓,姬姓是嫡系,即正妃之子。在夏建国后,姬明即卞明被封在山东泗水建以姓名为国,史记中有卞明国,卞明王是卞国的国君。卞明王创天下卞姓,是卞姓的始祖。
另记录: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吾融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相传黄帝有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传到吾融的儿子姬明,被封在卞国(今山东泗水卞桥镇),史称卞明,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卞氏,是卞氏最早的一支。
卞姓起源二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名士卞随,属于以封邑名为氏。据典籍《庄子·让王》和史籍《吕氏春秋·离俗》的记载,在夏、商之际,有个叫卞随的贤士,因不满夏桀的荒淫暴虐统治而隐居到了稠(今陕西高陵泾渭二河合流处)。汤与大宰伊尹计确定了谋攻伐夏桀之时,曾想方设法找到了卞随,与之商量伐桀之事,卞随却拒不回答。至公元前十六世纪“鸣条之战”,商汤战胜了夏桀后,建立了商王朝,再一次找到卞随,要让天下给卞随。卞随认为自己遭遇到了最大的麻烦,说:“我因反对夏桀暴虐而避隐,其一直谋求算计我,认为我是蔑视他的贼。而如今汤王您战胜了夏桀而要让位于我,后世人则必以我为贪其位也。我生于这样的乱世,难道就都是些无道行之人与我交往吗,我不能再忍受这样的无聊骚扰了。”遂自投稠水而死,令商汤很是感慨。之后,卞随的后裔子孙,就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卞氏、随氏,形成了较早的卞、随二氏一族。
卞氏族人大多尊奉卞随为得姓始祖。
卞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次子卞叔田,属于以封卞邑名为氏。其支庶子孙卞庄子,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赐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叔振铎于曹(指西周曹国,在今定陶区),世称曹叔振铎,其后以曹为姓氏,成曹氏一族。后来,曹叔振铎的支庶子孙中,在春秋初期出了一个大勇士名庄,鲁隐公姬息姑执政时期在鲁国做官,后被封于卞邑(今山东衮州、泗水一带),爵位为子爵,故时称卞庄子,又称为弁庄子、馆庄子。在卞庄子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地名称为姓氏,称卞氏、弁氏,形成了卞、弁二氏。到了汉朝时期,因避汉明帝刘庄名讳,改庄为严,或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曹、卞、庄、严四氏系出一源。据传,在山东、安徽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庄、严四姓不相联姻的习俗。卞氏后来在济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济阴望。
卞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弁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弁师,亦称卞师,是西周初期设置的一种礼仪小官,专职负责掌管君主在重大祭祀活动中配戴的冠帽,后各诸侯国亦设有此官位。“弁”、“卞”二字是象形文字,其本义就是掌管并为君王戴帽子的意思。两周王朝的官员称作“弁师”,而各诸侯国的相应官员则称作“卞师”。在近九百零六年漫长的两周历史时期中,曾有三次诸侯国君称自己的掌冠官为“弁师”者,第一次是在周平王姬宜臼五十一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军队败于郑庄公,郑庄公曾得意地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二次是在周桓王姬林十六年(楚武王熊通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武王自立为王并在在周王朝近郊耀武扬威,称自己的冠官为“弁师”;第三次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昭襄王赢则五十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周王朝,结束了战国历史之后,秦昭襄王干脆就将周王朝的官称一股脑地端进秦国宫廷,使自己成为正统,“弁师”也就自然成为秦国的官称了。直到秦朝末汉初,弁师、卞师之称尤存,而由“弁师”衍申的“弁员、马弁、弁卫”等等官称,一直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
在弁师、卞师的后裔子孙中,即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卫姓氏者,称弁师氏、或卞师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亦有仍称弁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弁姓现在已绝。
卞姓起源五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过大夫卞呙(卞和)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卞氏,春秋时楚卞和之后。”卞呙,著名的春秋时期楚国荆人(今湖北襄樊南漳),一称呙氏,是“呙氏璧”的发现者,他因献玉而闻名古今。
在卞呙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呙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卞氏、呙氏,世代相传至今。
卞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边佳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边佳氏,满语为Biangiy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蒙古族边佳氏多冠汉姓为卞氏、边氏。
卞姓起源七
[卞姓时姓是一家]
余支时氏,传至九十四世,世祖化成公为龙城令。官清俸薄,子孙贫甚。后一支时氏族人移居宿州东北之时村,又历三世,时氏世祖久昌公更贫,便移居老汪湖畔,以捕鱼为业。其时久昌公与卞公孝宗友善,同爨共渔,义同手足。有二子名辄茂、国连,后国连公这支族人迁居时窑村,辄茂公一支族人迁居卞家村。此后,卞、时二姓,虽说姓氏不同,实则为同胞兄弟,一脉相传。数百年来,两姓族人休戚相共,亲睦无间,故有卞大公、时二公之说。
自国连公以后四百余年,我们这里灾荒频仍,兵祸迭起,社会动荡,人群流离。迨一九三三年冬,卞公玉轸携来金陵忠贞府老谱,会同卞家、时窑、时庄三村名流,重修族谱,得以知源流、明世系,三村各存一册,迄今又是七十余载矣。
卞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三位,人口约三十八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
在3700多年以前的夏朝末年,我国历史上便已经有了卞姓的名人出现,那就是记载于《吕氏春秋》上的高士卞随。据该书的记载,这位卞随的事迹是这样的:“汤遂与伊尹谋夏伐桀,克元,以让卞随,卞随辞曰:“‘后之代桀也谋乎我,必以我为贼也,胜桀而让我,必以我为 贪也。吾生乎乱世,而无道之人再来询我,吾不忍数闻也。’乃自投于颍水而死。”
大约3000年以前的周代,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又出现了另外一支卞姓,那就是《姓纂》所记载的:“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卞曹叔振铎之后,支庶食采于卞,因以为氏,鲁有卞庄子,楚有卞和”,以及《广韵》上所同样指出的:“周曹叔之后,曹之支子封于卞,遂建族。” 曹叔振铎,是周武王之弟,他是后世曹姓的始祖,而卞氏又分自曹氏,这么说来,曹、卞两氏很显然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相传,在山东和江苏一带,至今仍有曹、卞二姓不相联姻的习俗,看来倒的确是“事出有因”的。“和氏之璧”,在国人的心目中,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当年赵国的蔺相如,曾经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以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为它创下了那一页脍炙人口的“完璧归赵”的史典。而这件至宝,正是由春秋时代的楚国人卞和所发现的,所以才会被名之为“和氏之譬”。
曹叔振铎所建曹国于公元前487年被宋景公所灭后,曹之国都定陶地近今河南、河北、安徽、江苏四省,故卞氏早期即散布上述四地。
秦、汉之际,部分卞氏族人远徙于山东北部及今江苏南部。《万姓统谱》载,东汉桓帝时蒙冤下狱的卞崇为吴郡娄(今江苏娄县)人,可见卞氏南迁之早。由于汉朝时期,在定陶一带置济阴郡,故后世卞氏以济阴为郡望堂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卞氏一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济阴卞氏之里程碑。此间,先因曹操之妻卞后的贤德而享誉天下,随后济阴卞氏族人又大放光芒,人丁兴旺,名人辈出。此间中原板荡,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迁徙,卞氏族人由于仕宦、避难、谋生等,除遍及黄河中下游诸省外,还大批迁往江苏、浙江及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唐末五代时期,已有卞氏族人落籍四川。宋元两代,江浙成为战争重灾区,导致卞氏向福建、广东等地迁徙。
明朝初期,山西卞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明朝中叶后,河北北部、京津一带卞氏族人有迁往辽宁南部及内蒙之东南者。
清朝康乾年间及以后,山东等地卞氏随闯关东风潮入居东北三省,卞氏在全国分布愈广。
如今,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为多。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一、卞bi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阜平,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布尔津,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高要,贵州之普安,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周曹叔振铎之后,其支子封卞,遂以建族。”
2、“一云:鲁庄子为卞邑大夫,后因氏焉。望出济阴。”
二、卞
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姓人口0.02%。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卞姓约占全国汉族卞姓人口72%。
卞姓起源:
1、相传黄帝有子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封于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之卞桥镇),称卞明,其后以国为氏。商时汤臣卞随或其后也。一说,卞随之后有卞,见《姓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择之庶子封于卞(故城同上),遂建族,子孙以为氏。
3、卞为鲁邑,鲁勇士卞子(即鲁庄子,又称鲁仲孙速、孟庄子)为卞邑大夫,其后以为氏。
4、满族姓。
卞姓名人:
卞和,春秋时楚人,得玉璞献之楚厉王,厉王以为诈,刖其左足。复献于武王,武王亦以为诈,刖其右足。待楚文王即位,才识其玉,乃名和氏之璞,封卞和为零陵侯,和不受。
郡望:济阳。
卞姓古代名人
卞随夏朝末年,卞氏得姓始祖。当时汤打算伐桀,去找卞随商量。卞随说:“这事与我无关!”或者是说“关我屁事!”汤灭夏后,要把天下让给卞随。卞随说:“当初你小子已经定好伐桀的计划。你假模假样地找我商量,目的是把谋反的罪责推给哥们;现在你小子得了天下,又扬言要让给我,只是为标榜自己没有独占天下的野心。我真不幸!交了你们这帮不讲道义的朋友。”卞随觉得生不逢时,竟然投河自尽了。
卞和春秋,楚国人。荆(今襄樊南漳)人,一作和氏。和氏璧的发现者。因献玉而闻名古今。《韩非子》载,卞和在荆山得一玉璞(南漳县巡检山区,现有玉印岩,传为卞和得玉处),献给厉王,厉王使人鉴别,说是石头,有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到武王(约公元前740年)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使人鉴别,仍说是石头,又断其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抱玉恸哭于荆山下,文王派人去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戮之而漫(欺骗),此臣之所以悲也。”文王令人剖璞,果得宝玉。因此称“和氏璧”。卞和以功封为零阳侯。《史记·卷八十一》所说的“完璧归赵”故事中的“璧”,即是卞和所献之宝玉。
卞叔田西周,姬姓,名叔田,曹国公族,卞国始封之君,曹叔振铎庶子,曹太伯之弟,分封于卞邑,故称“卞伯”。曹叔振铎系周文王嫡六子,分封于曹,建都陶丘(今属山东菏泽),曹叔振铎之后,长脾次卞,叔田受封卞,建立卞国,以国为氏,是卞姓来源之一。春秋时期卞国成为鲁国附庸。
卞庄子(公元前730-前686年),《史记·张仪列传》:“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韩诗外传》记载,卞庄子好勇,母无恙时,三战而三北,交游非之,国君辱之,卞庄子受命,颜色不变。及母死三年,鲁兴师,卞庄子请从,至,见於将军,曰:“前犹与母处,是以战而北也辱吾身。今母没矣,请塞责。”遂走敌而斗,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一北。又获甲首而献之,请以此塞再北。将军止之曰:“足。”不止,又获甲首而献之曰:“请以此塞三北。”将军止之曰:“足,请为兄弟。”卞庄子曰:“夫北,以养母也。今母殁矣,吾责塞矣。吾闻之,节士不以辱生。”遂奔敌,杀七十人而死。齐帅敬重卞庄忠勇刚烈,令人送还卞庄遗体;鲁君悲痛,以香馆盛殓,亲自护送卞庄子灵柩到卞邑,厚葬于曲水河畔宫娥埠处,谥曰:“忠孝”。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卞庄子被儒家尊为“中华七十二贤”。
卞后汉末三国,武宣卞皇后,出身于娼家。二十岁时因在一次席上唱诵诗经一鸣惊人,被曹操在谯纳为妾,并随他到了洛阳。到董卓为时,曹操弃官,微服东出避难。袁术传曹操凶讯,曹操身旁的人都欲逃回,卞后识断精明,制止了众人的莽撞行动。后来曹操听说后十分赞赏。丁夫人薨,曹操就将卞后扶正。曹丕当太子后,左右向卞后称贺,被卞后婉言谢绝。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文帝践位后,封卞氏为皇太后;明帝即位,尊太后为太皇太后。原先,曹洪家富而性吝啬,文帝年轻时向他借钱而不得,十分厌恶他,于是借故曹洪的门客犯法,要处死曹洪。卞太后通过郭后,制止了曹丕,再刑为免官削爵土。卞后生有四子:文皇帝丕、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卞后生平节俭,不喜华丽,曹操曾得名铛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选中者,言:“取上者为贪,取下者为伪,故取其中。”不但自律如此,对亲戚外家亦然,为人称道。卞后随军征进时,但见路上有老年人,便赏赐绢帛,对他们哭泣说:“可惜我的父母没能等到这个时候就去世了啊。”后崩于太和四年五月,七月,与魏武帝合葬高陵。卞秉为其弟,卞后嫁与曹操后在曹手下管理琐事。
卞敦晋朝,尚书,字仲仁,济阴冤句人,卞壸从父兄。弱冠仕州郡,后从讨王敦,官拜尚书,以功封益阳侯。谥敬。
卞粹晋朝,中书令,字玄仁,济阴冤句人。刚直不阿。后拜右丞相,封成阳子。齐王司冏辅政,为侍中、中书令,进爵为公。
卞壸晋朝(公元281-328年),字望之,济阴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晋代政治家,卞粹之子,晋明帝侍中、尚书令,以功封建兴县公。后赠壸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祠以太牢。卞壸,卞壸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卞壸生而明敏,行履端方,好习兵书,知古兵法,从小为乡人所重。晋元康年间,卞壸任江陵法曹,当时有人作乱,杀死江洲判官,卞壸率人生擒贼首,馀众皆降。永嘉中,卞壸任著作郎。晋元帝镇建邺,召卞壸为从事中郎,掌选官之职。晋明帝时领尚书令,与王导等俱受遗诏辅政。卞壸朴素廉洁,勤于吏事,官拜先禄大夫,加散骑常侍。他力劝瘐亮勿征苏峻入朝。后苏峻攻打建康,他率六军拒击,苦战而死。二子卞、卞盱相随作战,同时遇害。
卞彬南朝(公元?—约500年),字士蔚,齐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中领军卞嗣的孙子。仕宋,官奉朝请、员外郎。入齐,累迁至平越长史、绥建太守。卞彬有文才,好饮酒,以蚤、蜗、虾蟆等为题作赋,又作《禽兽决录》,指刺权贵。文章不胫而走,流传闾巷。他在宋齐都做大官,《全齐文》卷二十一收有他的《蚤虱赋》一首,是谈跳蚤和虱子的。他说:“余居贫,布衣十年不制……为人多病,起居甚疏,萦寝败絮,不能自释,兼摄性懈惰,懒事皮肤。澡剧不谨,浣沐失时。四体[宫毛][宫毛],加以臭秽,故苇席蓬缨之间,蚤虱猥流。”卞彬身上虱子多,虱子繁殖又快,他又“不勤于浦讨”,虱子越来越多,谚云:“虱多不痒”,但卞彬还是十分痒的。他不去捉虱子,却写了这篇《蚤虱赋》,炫耀自己脏、懒、多虱蚤。被清代的严可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卞敏清朝,女画家,秦淮人。为画家卞赛之妹,善鼓琴,精于兰竹。
卞瑛清朝,字渭珍,原住江苏常州府武进县城西南四十里的升西(也作胜西)乡,他读书未就,又懒于耕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违背双亲出游,东南西北辛苦备尝。行至山东济宁时,被一位在孔子后裔处当幕僚的苏州人钱某招为女婿,后随钱某进京师,又被一位总戎马某延为西席。康熙五十四年马某移调天津,他也携眷相从,并定居于天津。卞瑛有三个儿子,长子亦如乃父,中年出游未归,次子传五世而绝,只有三子人丁兴旺,天津乡祠卞氏都是这第三门后裔。卞氏发家始于第四代(从卞瑛起计)卞宗礼兄弟三人开设隆顺号,时在嘉庆初年。第五代卞树堂兄弟四人继续经营,老四卞树榕又增设隆顺榕药店,时在道光初。随着天津开埠,卞家商业更加发达,增设茶庄、粮行、银号等,成为地方巨富。
卞大亨宋朝,学者,字嘉甫,泰州人。由乡举入太学,升上命。精医卜之书,著有《松隐集》等。
卞仲子元朝,画家,其子卞珏,颇善画,绰有父风。
卞思义元朝,诗人。1338年前后光州志伊书院主讲,工于诗,以《铁笛诗》名世。
卞荣(公元1418—1487年),字华伯,明代文学家。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卞荣以明经中进士,试政大司马,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中,能诗善书,文思敏捷,濡墨挥笔,顷刻就数十篇。卞荣曾奉命检校戎马南畿,监税河西务,干办金沙洲,所至皆能其官。后来,卞荣回到江阴陶城老家,博览群书,致力于写诗,文名誉称吴越。卞荣当时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世称为“卞郎中画”。好事者常常登门求索,川流不息,卞荣口占手书,尽力为之。上至达官缙绅,下至马医走卒。都以得到卞荣书画作品为荣。《江阴卞氏宗谱.兰堂公传》云:“盖自大江以南,无一人不知公名,无一家事蓄公篇。翰者或赝为公作,持售辄得钱。缙绅之往来是邦者,无昼夜叩门请,而富人大贾至捐重货购之,所得遂不赀。而性俭啬,每有所投遗,往往从人素纸笔,不妄使一钱,人或传以为笑,然视他贵人之武断豪夺,则吐舌缩首,不欲为也。”由此可见,卞荣的诗书画俱佳,大有“洛阳纸贵”的势头。卞荣的诗作颇多,由其门生锡山吴纟廷花三年时间,编成《卞郎中诗集》7卷,于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刻印,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此外,卞荣还有《兰堂集》,雍正癸丑(公元1733年)卞采京辑,乾隆庚辰(公元1760年》镌版。清顾季慈江阴诗歌总集《江上诗钞》,卷十收入卞荣诗作100多首。卞荣逝世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享年69岁。
卞思敏明朝,三房巷人,字行甫,初号东崖,更号练江。他从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这一年,江阴有15人同时中举,轰动一时,名声大震。在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被授为南京太常寺博士。此后,又任南京工部都水司署员外郎、南京户部湖广司郎中。55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性格沉稳,不苟言笑。为文奇思逸发,如同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古人法度,而形成了自己峻楚雄健的风格。卞思敏生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卒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年61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
卞文瑜明朝(约1576-1671),长洲(今苏州)人。字润甫,号浮白,又号花龛。画家。善画山水小景。画史称他曾从董其昌学画,其法黄子久、吴镇,笔墨苍秀。有些画风格近似“苏松派”的赵左。笔致雅秀、逸趣横生,作树石枝干常用中锋勾剔,显有古拙凝重之感。传世作品有《山水图》册,藏吉林省博物馆;《溪山秋色图》卷,藏上海博物馆;《山楼绣佛图》轴、《寿烟山水图》册,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卞立言清朝,棋师,名交恒,江都人。祖孙三代均以奕名。有《奕萃》传世。
卞玉京明末清初,本名卞赛,字云装,又称赛赛,据考可能还有“蕙香”之别号。她原系官宦出身,因父早亡,家道中落,与其妹卞敏一同沦落风尘,是秦淮河畔一对出名的姊妹花,而卞赛的名气略胜,时人因有“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之咏。后来卞赛为女道士,号“玉京道人”,于是有了“卞玉京”这个习称。(注:“玉京”系道家语,指天界。)
卞秉为其弟,卞后嫁与曹操后在曹手下管理琐事。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一、卞bi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阜平,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布尔津,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高要,贵州之普安,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周曹叔振铎之后,其支子封卞,遂以建族。”
2、“一云:鲁庄子为卞邑大夫,后因氏焉。望出济阴。”
二、卞
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姓人口0.02%。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卞姓约占全国汉族卞姓人口72%。
卞姓起源:
1、相传黄帝有子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封于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之卞桥镇),称卞明,其后以国为氏。商时汤臣卞随或其后也。一说,卞随之后有卞,见《姓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择之庶子封于卞(故城同上),遂建族,子孙以为氏。
3、卞为鲁邑,鲁勇士卞子(即鲁庄子,又称鲁仲孙速、孟庄子)为卞邑大夫,其后以为氏。
4、满族姓。
卞姓名人:
卞和,春秋时楚人,得玉璞献之楚厉王,厉王以为诈,刖其左足。复献于武王,武王亦以为诈,刖其右足。待楚文王即位,才识其玉,乃名和氏之璞,封卞和为零陵侯,和不受。
郡望:济阳。
一、卞bi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阜平,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布尔津,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高要,贵州之普安,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周曹叔振铎之后,其支子封卞,遂以建族。”
2、“一云:鲁庄子为卞邑大夫,后因氏焉。望出济阴。”
二、卞
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姓人口0.02%。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卞姓约占全国汉族卞姓人口72%。
卞姓起源:
1、相传黄帝有子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封于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之卞桥镇),称卞明,其后以国为氏。商时汤臣卞随或其后也。一说,卞随之后有卞,见《姓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择之庶子封于卞(故城同上),遂建族,子孙以为氏。
3、卞为鲁邑,鲁勇士卞子(即鲁庄子,又称鲁仲孙速、孟庄子)为卞邑大夫,其后以为氏。
4、满族姓。
卞姓名人:
卞和,春秋时楚人,得玉璞献之楚厉王,厉王以为诈,刖其左足。复献于武王,武王亦以为诈,刖其右足。待楚文王即位,才识其玉,乃名和氏之璞,封卞和为零陵侯,和不受。
郡望:济阳。
济阴: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济阳郡:战国时期为魏国城邑,西汉时期改置为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部。济阳县在唐朝初期并入冤句县。晋朝惠帝时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县以及定陶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正阳县不远。晋惠帝后来将陈留郡的一部份划出来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辖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山东省东明、定陶两县一带地区,距今河南省德正阳县不远。东晋后期晋室南渡后,济阳郡被废黜。
济阴堂:以望立堂。
济阳堂:以望立堂。
证璞堂:系出自《韩非子·和氏》中著名的“卞和献玉”故事之典。
忠贞堂:来源于卞氏第三世祖卞壸为国牺牲的光辉历史。东晋明帝时,太后临朝,卞壸与大臣庚亮共同辅政。后来,庚亮解除大将苏峻兵权。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率军谋反,卞壸以尚书令(宰相)身份领军抵抗,军败战死。二子卞眕,卞盱因力战救父而死难。卞壸之妻裴夫人将幼孙卞钦、卞镛寄于邻家,率女卞春英、卞春芳服毒而亡。卞氏一门同时死亡六人,父为国死,子女为父死,妻为夫死。后来,晋明帝追封卞壸为忠贞公,旌表其居为“忠孝之门”,敕卞氏堂名为“忠贞堂”。卞壸后裔自称“忠贞堂卞氏”,表示对先祖报国忠心念念不忘。
传胪堂:资料有待补充。江苏江阴人卞思敏小聪明过人,孩提时就能写诗。他勤奋苦读,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会试中式,在殿试中,卞思敏考中二甲第一名,仅次于状元、榜眼、探花,称为“传胪”。五十五岁罢官回乡,以耕读传家,寄情诗酒。卞思敏终年六十一岁。江阴县衙在城内大街为之建立了传胪坊,卞氏在三房巷盖了传胪厅,并以其为堂号。
一、卞biàn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黄骅、景县、阜平,山东之龙口、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陕西之韩城,新疆之塔城、布尔津,湖北之老河口,福建之清流,广东之高要,贵州之普安,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鲜族、蒙古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引《元和姓纂》云:“周曹叔振铎之后,其支子封卞,遂以建族。”
2、“一云:鲁庄子为卞邑大夫,后因氏焉。望出济阴。”
二、卞
卞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姓人口0.02%。尤以江苏、四川、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卞姓约占全国汉族卞姓人口72%。
卞姓起源:
1、相传黄帝有子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封于卞(故城在今山东泗水东之卞桥镇),称卞明,其后以国为氏。商时汤臣卞随或其后也。一说,卞随之后有卞,见《姓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择之庶子封于卞(故城同上),遂建族,子孙以为氏。
3、卞为鲁邑,鲁勇士卞子(即鲁庄子,又称鲁仲孙速、孟庄子)为卞邑大夫,其后以为氏。
4、满族姓。
卞姓名人:
卞和,春秋时楚人,得玉璞献之楚厉王,厉王以为诈,刖其左足。复献于武王,武王亦以为诈,刖其右足。待楚文王即位,才识其玉,乃名和氏之璞,封卞和为零陵侯,和不受。
郡望:济阳。
其他姓氏
[ 卞 ]字的同音字 - [ bian ]
[ 卞 ]的同部首字 - [ 卜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