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chāo ]

读音:chāo

拼音:chao

简繁:抄

五笔:RITT

五行:金

部外:暂无

五笔:RITT

笔画:7画

吉凶:暂无

仓颉:QFH

结构:左右

郑码:DKM

四角:59020

区位:1913

统一码:6284

异体字:劋,鈔,挱

英汉互译:copy,confiscate,seize

笔顺:横、竖钩、提、竖、撇、点、撇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7542018年2014年
2013年2007年2006年
1995年1987年1982年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抄姓抄姓起源一

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老的蒙古乞牙惕系(乞颜部),属于以先族名字汉化为氏。据史籍《忙豁伦·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记载,抄氏,源于古老的蒙古乞颜部,出自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的幼子抄真斡儿帖该,世居巴颜鄂隆。海都有三个儿子,分别为:伯升豁儿多黑申、察剌孩领忽、抄真斡儿帖该。抄真斡儿帖该共生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斡罗纳儿、晃豁坛、阿鲁剌惕、雪尼惕、合卜秃儿合思、格泥格思,这六个儿子后来各成为六个蒙古部族与姓氏的祖先,其中四子乞颜·雪尼惕建立了著名的蒙古雪尼惕部,亦称苏尼特部。在后来的蒙古雪尼惕部中,有族人在明朝中叶以先祖乞颜·钞真斡儿帖该的名字为姓氏,称抄斡德氏,通古斯语为“Tchaoud”,后来大部分族人在明朝中叶以后称苏尼特氏,亦称雪尼特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unit Hala。

在明朝中叶以后,一部分蒙古族抄斡德氏、苏尼特氏族人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称抄氏、钞氏、苏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抄姓抄姓起源二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之部将抄思,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抄氏始于元朝,出于蒙古族,始祖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时有部将抄思。抄思,公元1190~1234年,又号曰答禄,蒙古乃蛮部人,通古斯语读音为Tcho'os。其先祖泰阳为乃蛮部首领,祖父曲书律,父亲敞温。元太祖成吉思汗举兵征讨不庭时,曲书律失其部落,敞温逃奔契丹后逝世。当时抄思年龄尚幼,与其母跋涉间行,后归于元太祖,奉为中宫旨侍宫掖。抄思年至二十五岁时,即跟从成吉思汗四处征伐,在宋嘉定八年(金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农历9月进攻金国代、石二州的战斗中,他不避矢石,每先登焉。在雁门之战中奋勇,屡捷。后元太宗窝阔台命拖雷平定金国,抄思执锐以从,与金兵作战时所向无敌。壬辰(公元1052年),兵次钧州,金兵垒于三峰山,抄思察其营壁不坚,半夜领精骑袭之,金兵惊扰,遂乘击之,拔三峰山。拖雷将抄思之功报于元廷,窝阔台下旨以汤阴县黄招抚等一百一十七户赐之。当时抄思力辞不受,复赐以男女五十口,宅一区,黄金鞶带、酒壶、杯盂各一。抄思推辞不了,乃受之。丁酉农历7月,抄思奉旨调军,得西京、大名、滨、棣、怀、孟、真定、河间、邢、名、磁、威、新、卫、保等府州军四千六十余人,统之。后移镇颍州。抄思忠诚不二,骁勇善战,率部征战有大功,被元太宗封为万户,与内侍胡都虎、留乞签起西京等处军人征行及镇守随州。他努力招集民户,每千人以官一员领之。后在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农历1月病逝于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终年四十四岁。

在奈曼·抄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抄氏,明朝中叶以后,该支抄氏族人融入汉族,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亦有仍为蒙古族之后裔,并以其称号为姓氏者,称答禄特氏、或达鲁特氏,世居奈曼(今内蒙古通辽奈曼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答氏、达氏、鲁氏、禄氏等。

抄氏是一个源出蒙古族的古老姓氏群体,今分汉族、蒙古族、满族三支,同源不同宗,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千零九十九位,多以辽西、河南、通辽为郡望。

今河北省的邯郸市,河南省的焦作市、修武县李万乡抄平陵村,安徽省的桐城市抄家庄,湖北省的黄石市下陆区金星社区,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氏、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台湾省,蒙古国达尔汗乌勒省一带等地,均有抄氏族人分布。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通辽: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民国政府由吉林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1949年哲里木盟人民政府驻通辽县,辖通辽、开鲁两县及扎鲁特旗(驻鲁北镇)、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巴彦塔拉)、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吉尔嘎郎)、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等五旗。1951年由通辽县析置通辽市,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一市两县五旗。1953年哲里木盟所属各旗、县均由东部行政区直辖。1954年恢复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通辽市及通辽、开鲁两县,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迁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等五旗。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镇。1958年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一县五旗。1964年恢复通辽县(驻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五旗。1965年原属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入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六旗。1969年将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哲里木盟由吉林省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辖通辽市及通辽(驻通辽市)、开鲁两县,科尔沁左翼中旗(驻保康镇)、科尔沁左翼后旗(驻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扎鲁特旗(驻鲁北)、科尔沁右翼中旗(驻白音胡硕)等六旗。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霍林浩特市,以扎鲁特旗的霍林河办事处为其行政区域,驻珠斯花镇。1986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号)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科尔沁区。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以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科尔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大街102号。今通辽市辖原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仑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和新设立的科尔沁区。原哲里木盟的县级霍林郭勒市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

辽西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通辽堂:以望立堂,亦称辽源堂。

一、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明时永乐年间举人抄思,归善(故城在今广东惠阳东北5里)人。湖南湘潭,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历史名人

郡望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通辽: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民国政府由吉林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1949年哲里木盟人民政府驻通辽县,辖通辽、开鲁两县及扎鲁特旗(驻鲁北镇)、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巴彦塔拉)、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吉尔嘎郎)、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等五旗。1951年由通辽县析置通辽市,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一市两县五旗。1953年哲里木盟所属各旗、县均由东部行政区直辖。1954年恢复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通辽市及通辽、开鲁两县,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迁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等五旗。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镇。1958年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一县五旗。1964年恢复通辽县(驻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五旗。1965年原属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入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六旗。1969年将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哲里木盟由吉林省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辖通辽市及通辽(驻通辽市)、开鲁两县,科尔沁左翼中旗(驻保康镇)、科尔沁左翼后旗(驻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扎鲁特旗(驻鲁北)、科尔沁右翼中旗(驻白音胡硕)等六旗。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霍林浩特市,以扎鲁特旗的霍林河办事处为其行政区域,驻珠斯花镇。1986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号)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科尔沁区。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以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科尔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大街102号。今通辽市辖原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仑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和新设立的科尔沁区。原哲里木盟的县级霍林郭勒市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

辽西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通辽堂:以望立堂,亦称辽源堂。

一、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明时永乐年间举人抄思,归善(故城在今广东惠阳东北5里)人。湖南湘潭,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姓氏源流

一、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明时永乐年间举人抄思,归善(故城在今广东惠阳东北5里)人。湖南湘潭,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

堂号

辽西郡:即以今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向西北延伸的一带地区。战国时期燕国初设辽西郡,秦朝时期将治所设在阳乐(今辽宁义县),其时辖域在今河北迁西、乐亭,辽宁松岭山以东、长城以南、大凌河以西地区。西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辖境渐小。东汉时期属幽州辽西郡柳城县。魏、晋两朝属昌黎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国、前秦国、后燕国时期属昌黎郡,治所皆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前燕国曾移治于令支(今河北迁安);北燕国时期属昌黎尹龙城,曾移治于肥如(今河北卢龙),北齐时期废入北平郡,其后治所逐渐北迁,最后仍以龙城为中心。北魏时期属营州昌黎郡龙城(和龙城)。东魏、北齐时期属营州。隋朝时期属柳城郡柳城县,即今辽宁朝阳、义县一带。朝阳地区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其境内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证明早在十多万年前朝阳大地已有人类祖先繁衍生息,其境内的“牛河梁遗址”更是证明早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存在一个具有国家雏型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历史发现,把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一千三百余年,从此中华文明史即称“上下六千三百年”,不再称“上下五千年”。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通辽:民国七年(戊午,公元1918年),民国政府由吉林辽源县析置通辽县,取“通达辽东”之意命名。1949年哲里木盟人民政府驻通辽县,辖通辽、开鲁两县及扎鲁特旗(驻鲁北镇)、科尔沁左翼中旗(驻巴彦塔拉)、科尔沁左翼后旗(驻吉尔嘎郎)、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等五旗。1951年由通辽县析置通辽市,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一市两县五旗。1953年哲里木盟所属各旗、县均由东部行政区直辖。1954年恢复哲里木盟,盟府驻通辽市,辖通辽市及通辽、开鲁两县,扎鲁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迁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等五旗。1956年科尔沁左翼中旗由巴彦塔拉迁驻保康镇。1958年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一县五旗。1964年恢复通辽县(驻通辽市),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五旗。1965年原属呼伦贝尔盟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划入哲里木盟,辖一市两县六旗。1969年将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哲里木盟由吉林省划入内蒙古自治区,辖通辽市及通辽(驻通辽市)、开鲁两县,科尔沁左翼中旗(驻保康镇)、科尔沁左翼后旗(驻甘旗卡)、库伦旗、奈曼旗(驻大沁他拉)、扎鲁特旗(驻鲁北)、科尔沁右翼中旗(驻白音胡硕)等六旗。1985年11月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霍林浩特市,以扎鲁特旗的霍林河办事处为其行政区域,驻珠斯花镇。1986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辽县,并入通辽市。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号)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科尔沁区。通辽市设立科尔沁区,以原县级通辽市的行政区域为科尔沁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科尔沁大街102号。今通辽市辖原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仑旗、奈曼旗、扎鲁特旗、开鲁县和新设立的科尔沁区。原哲里木盟的县级霍林郭勒市由内蒙古自治区直辖。

辽西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通辽堂:以望立堂,亦称辽源堂。

一、chāo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二、

综合:

源出不详。明时永乐年间举人抄思,归善(故城在今广东惠阳东北5里)人。湖南湘潭,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