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í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54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十氏(拾氏、什氏)是一个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跋部拾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拒绝使用简字“十”为姓氏,且名列六百五十三位。
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拾贲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拾贲氏,亦称是贲氏,是古代鲜卑族拓拔部中的一个氏族部落。拾贲氏族最早的历史,见于南朝宋国的史学家何承天(公元370~447年)所著的《姓苑》,之后又有北齐史学家魏收(公元506~572年)在所著的《魏书·官氏志》中亦记载:“二年,索虏拓跋浚遣伪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天水公拾贲敕文率众寇清口,清口戍主振威将军傅干爱率前员外将军周盘龙等击,大破之。”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所记载的拓跋·浚(公元440~465年),即为北魏高宗文成皇帝(公元452~465在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嫡孙,即监国视政、太子拓跋·晃之嫡子,在位期间年号有四个,分别为兴安(公元452~454年)、兴光(公元454~455年)、太安(公元455~459年)、和平(公元460~465年)。北魏文成帝在乳母常太后的保护下于十二岁正式登基,却因年纪幼小而始终为常氏的阴影所困扰。直到他二十岁时常氏去世后,才开始真正展露头脚,其文治武功多有建树。在北魏文成帝当政期间,积极恢复佛教,开凿石窟,创造了千古流传的石窟文化。北魏文成帝的性格柔中有刚,善于在错综复杂的朝野纷争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可惜的是,拓跋·浚在二十五岁即病逝,葬于云中金陵(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拾贲·文,就是北魏文成帝属下的一员著名战将,以擅长突袭著称,因战功卓著,历任散骑常侍、镇西将军、天水公。在南朝宋大明二年(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拾贲文就曾率军突袭南朝刘宋政权的清口地区(故淮安,今江苏楚州),结果被早已有备的清口守将、振威将军傅乾爱率前员外将军周盘龙等击退。
拾贲氏名人在北魏时期多在军旅,随着北魏王朝在北魏太和十七~十九年(公元493~496年)汉化政策的大规模实施,其姓氏多改为封氏,而后北魏王朝急速衰败灭亡,其族人大多在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西魏恭帝元廓即皇帝位后,去年号,称元年,改元氏复姓拓跋氏,改汉姓复为鲜卑原姓,之后该支封氏又改回拾贲氏。随着不可倒退的历史进程,拾贲氏一族最后又绝大多数融合于汉族,再又许多任改回汉姓封氏,亦有族人取部落名称收音之谐音汉字改为汉拾氏者,再后又有人简文为十氏、什氏、是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十氏(拾氏、什氏)是一个源出少数民族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拒绝使用简字“十”为姓氏,且名列六百五十三位。
今安徽省的池州市青阳县,江苏省的徐州市九里区,天津市,台湾省等地,均十氏(拾氏)族人分布。
一、十sh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等地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元有十嵓。”。
二、十
综合:源出不详,安徽青阳有此姓。
一、十shí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云南之泸水等地有。汉族、傈僳族有此姓。《姓氏词典》引《新元史》收载,“元有十嵓。”。
二、十
综合:源出不详,安徽青阳有此姓。
其他姓氏
[ 十 ]字的同音字 - [ shi ]
[ 十 ]的同部首字 - [ 十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