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宝网 -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页 > 百家姓

[ yìn ]

读音:yìn

拼音:yin

简繁:印

五笔:QGBH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QGBH

笔画:5画

吉凶:暂无

仓颉:HPSL

结构:左右

郑码:RHAY

四角:77720

区位:5101

统一码:5370

异体字:币,?,抑

英汉互译:print,seal,stamp,chop,mark

笔顺:撇、竖提、横、横折钩、竖

笔顺演示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6632018年2014年
2013年3552007年2006年
1995年4171987年3741982年339
明朝元朝宋朝
北宋265

内容来源于:www.tangqie.com

起源

印姓主要源自:姬姓。

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王子友于郑,建立郑国,为伯爵。至郑穆公有儿子睔(Gǔn 音滚),字子印,其子孙在郑国为卿大夫,以祖字为姓,为印氏。郑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孙,其后人世代沿袭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黄帝。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印曹,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汉朝时期,御史台(御史府)行政长官侍御史之下设置有五位曹官,分别是令曹、印曹、供曹、尉马曹、乘曹,各有司职。其中的“印曹”,专职掌管刻制印鉴之类符印的工作。

在印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印曹氏,后分衍为印氏、曹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三: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官吏印房章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印房章京,是清朝时期设置于边疆地区军政长官属辖下的官吏,如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伊犁将军府、吉林将军府、黑龙江将军府等的印房章京,专职掌管将军府内的文书事务。

在印房章京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文化上省文简改为汉字姓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出自北洋时期蒙古官吏印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清末民国初期,中国北洋政府在蒙古各旗皆设置有印务梅伦、印务札蓝之官职,每旗各有一名,印务札蓝为印务梅伦的副手。

蒙古族印务之官职,一般在蒙古台吉或闲散王公中选充,印务梅伦亦称印务参领,主要负责辅佐札萨克(执政官,县长)、协理台吉(辅执政官,副县长)操持旗务,相当于如今的县办公室主任,印务札蓝则相当于县办公室副主任或秘书。在印务梅伦、印务札蓝的后裔子孙以及族人中,有以其官职称之汉字为姓氏者,称印氏,世代相传至今。

郑国七穆之印氏

七穆指即郑七穆,是春秋时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的合称,包括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与鲁国三桓、晋国六卿一样都是卿族执政。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其中公子夷和公子坚先后嗣位为郑灵公和郑襄公,子孔死于内乱,子然和士子孔的儿子受子孔的牵连出奔国外,子羽的后代不为卿,剩下的七个儿子子罕、子驷、子丰、子游、子印、子国、子良及后代被人统称七穆。在政治斗争中,七穆逐渐控制了郑国的政权,七穆中又以罕氏最强,至春秋末期,七穆的其他家族被排挤而衰落,郑国的政坛上只剩下罕氏和驷氏两家。

印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时,有个郑国。郑国有位国君叫郑穆公,郑穆公的儿子叫子印,子印的后代就以印字为姓,世代相传。如在郑国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孙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族。原来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他这一氏族中的一位贵族,分封到郑,建立了郑国,并又封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所以印姓也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

周族的后稷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经营农业而著称,其祖先弃,任尧的农官,因善种五谷号称后稷。后来弃与夏禹、商契一起成为舜的属官,并协助大禹治水。

周文王也是印姓的先祖。传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武王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纣,开创了数百年周朝的基业和历史。

周成王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时期是周王朝的盛时期,史称“成康之治”。

周康王也是印姓的先祖。

印段的大名,在《左传》中曾数次出现。郑位于今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的大片地区,战国时被韩所灭。出自郑国公族的印姓,则在今陕西的冯翊一带继续繁衍生息,并向各地播迁。就全国而言,印是一个小姓,在上海,印姓人口也为数有限,据1994年底统计,有1.19万人,排列在第128位。但印姓在上海的历史上却有一定知名度。明末以前,留芳于上海史册的印氏子孙,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为避战乱,他们先迁湖北公安,不久就迁居当时属于嘉定的浦东高桥,从高桥散居嘉定娄塘,宝山吴淤等地,后来又分迁到市区。“搜罗录入四库书,海内词人反复诵”。这支印氏子孙中首先扬名于世的是清代印光任(余略)。

现在印姓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一带。目前印姓人口没有进入全国前三百位。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一、yì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印之后也。公子㫻(按:“㫻”,《姓氏词典》作“睔”,《中国姓氏大全》作“綸”,与郑注有别),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冯翊。春秋时郑有印段;南唐有印粲;宋代有印况,举进士,江宁人;又有印应雷(《姓氏词典》引作“印应飞”),通州人;明代有印宝,黄州府同知,六合人。

二、

印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印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祖父字为氏。

印姓名人:

印葵,印段之子,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冯翊。

历史名人

印姓古代名人

印宝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断干练。地方上许多事情难以公断,而印宝去了以后,办事有原则,又精通世故,一一办妥,故以干练勤事著称。

印应雷宋朝,抗元名将,是位堪称楷模的清官。温州当地方官,当时地里有人作乱乱,印应雷假借宴请,将兵乱平息了,没让百姓受战乱之灾,因此出了名。

印光任清朝,如今这个名字是鲜为人知的,而在澳门却仍是妇孺皆晓。乾隆年间,印光任正任广东肇庆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干,即荐他担任了首任澳门同知。在任期内,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强了对澳门葡萄牙人的管理。随后,又与继任的澳门同知张汝霖合作,写成第一部有关澳门的专著《澳门纪略》。这是一本地方志体例的著作,详记了澳门的形势险要,岛屿水道、社会风情,特别是与葡萄牙及其它欧洲国家交流的始未。书一刊刻,不胫而走,在当时很有影响,不久便被乾隆帝选入钦定《四库全书》。

印宪曾清朝,印光任之子,进士及第后,历任浙江宁绍台道等职;他的孙子印鸿经,中进士后还被点了翰林。他们所交结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坛巨子。此时,上海印姓科甲不绝,文采风流,处于全盛时期。

印段春秋,郑国大夫

印宗唐朝,高僧。

印应飞宋朝,官员,曾任户部侍郎。

印姓近代名人

印星台近代上海高桥人,以经营杂粮起家,后为上海市杂粮业交易所常务理事。发家后,他便热心于社会公益,修复古高桥遗址,刻碑记述建镇始未;毕生捐助和募集了15万银元,筑路10多里,修建桥梁60余座;于高桥慈善街21号创设“平康会”,向贫民施米、施衣、施药:抗战爆发后,不从日寇威胁,拒绝出任伪镇长,临终长吟陆放翁《示儿》诗。娄塘印有模,于国外考察电报业后,广招人材,耗资数万,编成《汉语电报编码》,一度为国内电讯界广泛使用,并投巨资于商务印书馆,1913年就任该馆总经理,对《辞源》等学术著作的出版,尤为关注,还创办了发行所,推动商务印书馆的发展。

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一、yì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印之后也。公子㫻(按:“㫻”,《姓氏词典》作“睔”,《中国姓氏大全》作“綸”,与郑注有别),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冯翊。春秋时郑有印段;南唐有印粲;宋代有印况,举进士,江宁人;又有印应雷(《姓氏词典》引作“印应飞”),通州人;明代有印宝,黄州府同知,六合人。

二、

印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印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祖父字为氏。

印姓名人:

印葵,印段之子,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冯翊。

姓氏源流

一、yì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印之后也。公子㫻(按:“㫻”,《姓氏词典》作“睔”,《中国姓氏大全》作“綸”,与郑注有别),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冯翊。春秋时郑有印段;南唐有印粲;宋代有印况,举进士,江宁人;又有印应雷(《姓氏词典》引作“印应飞”),通州人;明代有印宝,黄州府同知,六合人。

二、

印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印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祖父字为氏。

印姓名人:

印葵,印段之子,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冯翊。

堂号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县。

御侮堂:宋朝印应飞,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邻,知镇江府。元兵围鄂,应飞率师往救,围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

一、yì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福建之清流、云南之邱北、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郑穆公子子印之后也。公子㫻(按:“㫻”,《姓氏词典》作“睔”,《中国姓氏大全》作“綸”,与郑注有别),字子印,其孙印段,以王父字为氏。望出冯翊。春秋时郑有印段;南唐有印粲;宋代有印况,举进士,江宁人;又有印应雷(《姓氏词典》引作“印应飞”),通州人;明代有印宝,黄州府同知,六合人。

二、

印姓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印姓起源:系自姬姓。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公子印,其孙印段以祖父字为氏。

印姓名人:

印葵,印段之子,春秋时郑大夫。

郡望:冯翊。

[ 印 ]的同部首字 - [ 卩 ]